
“那时候鲍鱼论盆上,茅台按箱开。”唐健翻转着烤肠的手顿了顿,不锈钢签子在晨光里泛着冷光。1998年,30岁的他辞去青岛港务局的”铁饭碗”,在栈桥边开了家海鲜排档。凭着”青岛大虾按只卖”的胆识,十年间做成拥有五家门店的餐饮集团,2010年鼎盛时期,单店日流水突破32万。
转折发生在2013年那个暴雨夜。”朋友说种树能拿补贴,我把酒楼抵押了8000万投进去。”唐健望着烤肠机里翻腾的肉肠,像看着自己跌宕的人生。两年后林场项目爆雷,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数了一夜雨点,第二天拿出计算器,算出73个债权人、4600万债务的天文数字。
“最惨的时候,我在公园长椅上睡了三个月。”唐健的声音突然低沉,”有天凌晨看到清洁工扫地,我就想,我连扫地的都不如——人家至少没欠着4600万。”抑郁症像潮水般淹没他,直到某天路过小学门口,闻到烤肠香味突然清醒:”我得活下去,欠的钱总得还。”
2017年春天,唐健推着二手烤肠车出现在台东夜市。第一个月营业额3200元,他按比例给73个债权人每家转去几十到几百元不等。”有个老太太收到23块5,打电话哭着说’唐老板你还活着就好’。”这个场景让他至今红眼眶,”那天我就发誓,绝不能让信任我的人失望。”
命运的转机出现在2022年冬天。有顾客拍下他佝偻着背烤肠的视频,配文”青岛前餐饮大佬负债4600万街头卖烤肠”,意外收获10万+点赞。”每天几百个电话要加盟,开口就说给我30万代理费。”唐健捏紧了手里的辣椒粉瓶,”要是心狠点,收50家加盟费就翻身了,但我见过负债的苦,不能拉人下水。”
拒绝”割韭菜”的决定让唐健的烤肠摊成了网红。他坚持每天现绞肉、不用淀粉,3块5的烤肠卖出了米其林的较真。2023年夏天,青岛大学的学生们自发组成”唐叔后援团”,帮他设计包装、开拓线上渠道。”现在每天能卖2000多根,天冷的时候排队能绕街角。”说话间,穿校服的小姑娘递来手机:”唐叔,抖音直播又上热门了!”
玻璃柜里的账本记得密密麻麻:2024年全年利润897万,给73个债权人的还款单整整齐齐码在旁边。”老王的建材款还差38万,老李的工程款明年开春就能结清。”唐健翻到最后一页,那里贴着两个儿子的照片——大儿子在深圳送外卖,小儿子在杭州开网约车,已经五年没回青岛过年。
“2027年春节前,一定让他们回家。”唐健用油污的手指摩挲着照片里儿子的笑脸,烤肠机的热气模糊了眼镜片。远处的海平面泛起鱼肚白,第一批顾客已经在排队,晨光里,他佝偻的背影突然挺直了几分,像年轻时站在酒楼门口迎接贵宾那样,朝着人群扬起了笑容。
现在每天收摊后,唐健都会给儿子们发段视频。前天拍的是新研发的芝士烤肠,昨天展示了刚签的店面合同,今天他对着镜头举着账本:”看,还差2300万了。”视频那头,小儿子突然说:”爸,我和哥商量了,明年不出来了,帮你一起烤肠。”唐健抹了把脸,分不清是油烟还是泪水。
暮色中的青岛湾渐渐亮起灯火,唐健的烤肠车前排起长队。有人举着手机直播,有人特意从外地赶来打卡。这个57岁的男人一边翻动着烤肠,一边对着镜头说:”欠的钱要还,碎的家要圆,只要肯低头拉车,没有过不去的坎。”晚风里,烤肠的香气混着海腥味飘向远方,像一个关于诚信与希望的寓言,在黄海之滨缓缓流传。




